手机相机之种种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小米11ultra wifi信号 手机相机之种种

手机相机之种种

2024-06-23 20:12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【阅前提示1】本文大概一万字,关于小米11ultra的影响评测只是一部分,更多的是关于摄影知识,手机摄影技术以及发展路线的讨论。

【阅前提示2】如果有不同的观点,请尽量认真看完全文,注意结论的前提条件,而不是看到一个观点直接就上来杠。因为写这篇的时候,我自己都杠过自己好多遍了。

本文的最大一个前提是,这篇是写给那些打算买入门消费级相机,使用套头,没有多少专业的摄影知识或者相机操作和后期技巧的普通消费者,相信我,这部分人才是大多数。

如果你很懂摄影,什么D&B,堆栈,合成都不在话下,又有很多器材的人,权当一乐看看吧。

什么样的照片是一张好照片?

拍到了美好的事物或者场景,雨后夕阳,巍峨群山,少男俊女,那些我们符合普遍意义上审美的东西。

DSC01421.jpg

一些有趣的,令人深思的时间或者空间的构成。

IMG_4539.jpg

具有一点拍摄技巧的照片,这个技巧可以是长曝光,明暗对比,堆栈以获得更多的细节。

image.png

这一切都离不开影像设备,这个影像设备可以相机,当然也可以是手机。
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一台好的影像设备的评价标准也只有一个,是否能够让你更加容易的获得更好的照片(视频)。

注意,这里有两个重点:

1.更加容易

2.更好的照片(视频)

诚然,更大的更专业的器材能够获得更好的照片,但是意味着更加的不方便,以前我对相机的防抖不屑一顾,又不是没有三脚架和稳定器,但是实际使用中,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,拿旅行视频来说,把相机装在稳定器上,拍摄了一段,然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什么要拍的东西,那么怎么办?是一直举着还是拆下来,举着吧,累,拆下来,又遇到好玩的,再装上?反反复复的拆装中,旅行的乐趣已经大打折扣。

所以,有时候需要找到一个平衡。而手机,应该是现阶段平衡做的最好的设备之一了。

为什么「大」就一定会压死人

小米11Ultra采用了三星的GN2的传感器,特点就是大。

image.png

大的传感器的优势什么?

高信噪比。

大家都听说过噪声这个名词,在图像上的表现就是噪点。图片中有一种最重要的噪音是因为光的随机性产生的。称之为光子噪声或者散粒噪声。

为了方便大家理解,就不写信噪比公式了,用一个不那么严谨的描述吧:

image.png

光子从光源随机发射,如果你收集了很多光子,则落在每个区域(像素)的光子会很平均 ;

如果收集的光子很少,相邻像素收集的数量有可能会有很大差异,从而产生颗粒或者亮度的变化。

传感器的作用就是接受光子,无疑更大的面积可以接受更多的光子,从而减少噪声。

而小面积的传感器为了获得相等的亮度,就只能通过提高ISO的方式进行,ISO越高,画质越差,提升ISO,其实就是使用电路放大信号的过程,不仅放大了信号,还放大了噪音。噪音表现为噪点,所以就会影响画质。

具体的原理可以参见我之前写的:
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439458908/answer/1682895110

理论上讲,GN2在ISO800的画质表现,几乎等于IMX600在ISO400的画质表现,这也就是小米11Ulrta敢叫「光卓之光」的原因,不过他能不能担起这四个字,我们下文再说。

今天借着分享小米11Ultra的影像使用体验,来说说一些我的困惑和想法。

第一个问题是——

手机到底能不能跟相机比摄影?

大部分懂摄影的人都讨厌把手机和相机对比,尤其是摄影师们,认为这是为了营销的智障操作,之前我也是声讨这种操作的一员。

但是后了买了很多很多的器材,从小尺寸相机到大画幅,从数码到胶片。当你用过很多的器材之后,你就会疑惑,器材之间的差距究竟真的那么大么,还是本身的差距只是人?

IMG_20200906_193035.jpeg一些用过的器材 

我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情,当两种设备能做同样一件的事情的时候,为什么不能比?

不过很多的手机和相机评测,只提了相机的型号,镜头用什么压根没说,然后随便来个对比,得出来一个结论,手机比相机好,这种窒息操作该骂还得骂。

image.png

相信一定不会有人否认,在一定程度上,手机是不落后于相机的。

关键就是在于,所谓的「一定程度」是多少,是什么样的场景?

应该选哪台相机跟小米11 Ultra对比,最好的对手其实应该是一英寸相机,但是我一直觉着一英寸这种相机没啥玩的,手里的早都卖完了。只好用了手头的A6400,APS-C画幅。

看起来是压根不平等的对比,转念一想,这种对比也许更有效果。

因为大家关心的问题是,手机到底能不能替代相机。

大部分人潜意识里被替代的相机不是什么A7S3,佳能R5,这类专业的定位高端的相机,而是入门级消费级相机,毕竟这个级别的相机占到了全体专业相机的销量的70%,也是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相机的选择。

经常会接到器材选购的提问,而80%的需求都是这样的:

新手,想买台相机,预算5000。

不管是佳能,尼康,还是索尼,不论是单反还是微单,普通人的第一个相机选择大概率是:

APS-C+18-55,微单镜头大多是16-50这样的组合。 

预算的原因,也只能这么选。

这类头通常被称之为套头,光圈一般是F3.5~F5.6之间,也有人戏称狗头。

image.png

素质一般,三五百就能搞定,你甚至可以这么认为,世界上的大部分相机照片,都是这类狗头贡献的,原因只有一个,他便宜,还能满足日常的需求,不选他选谁。

这样我们就有了可以比较的对象,入门级消费相机加套头,和小米11ultra 能不能比。

声明一下(怕被杠),肯定会有人提到,相机可以换镜头啊,长焦,广角,大光圈啥都能换,随便一个五百的小痰盂(50 mm F1.8)还不把手机吊起来打。是的,没错,但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大多数人的常用器材。对于只有这样的器材或者将要购买这类器材(而且不打算后期再投入)的一些用户,这篇只算是一个参考。

当然不可否认的是,入门器材会引导一些人真正入坑,爱上摄影,创作出更好的作品,但是不要怀疑,吃灰的永远比入坑的人要多得多。

另外说一下,套头的F3.5的光圈镜头之所以能跟小米11Ultra对比的一个原因,是因为等效光圈。

再说等效光圈之前,我们先解释一下等效系数。

不同的相机的感光元器件的面积是不同的,同样焦距的镜头在不同的传感器上的视角也是不同的。

image.png

所以我们无法通过焦距来判断不同系统的相机能拍摄的视角大小,为了方便对比,人们以全画幅的焦段作为基准,搞出来一个等效系数,比如50mm的镜头,用在APS-C的机器上,视角跟75mm的全画幅一致。常见画幅的等效系数如下:

全画幅:1;APS-C(尼康,索尼):1.5;APS-C(佳能):1.6;M4/3:2;一英寸:2.7。

实际上,等效系数不仅影响焦距,还影响景深,就是我们经常说的「虚化效果」,所以这个等效系数也可以用在光圈上,也就是说,你给你的APS-C相机花了大价钱买了一个光圈为1.2的镜头,实际上的虚化效果跟人家五百块钱1.8光圈的全画幅镜头差不多。

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心心念念的要买全画幅了吧?

说回正题,小米11Ultra的主摄,光圈为F1.95,根据上文一英寸和APS-C的换算关系。

1.95×(2.7÷1.5)=3.51。

这不巧了么。套头的最大光圈刚好也是3.5。

有人可能会提问,手机是固定光圈(不能更改),相机的镜头的光圈可以缩小,小光圈可以获得更深的景深,更加锐利的细节。

对,没错。

但是影响景深除了光圈之外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参数,就是画幅面积。

这个问题是由不同画幅有些不同大小的容许弥散圆导致的,怕大家头疼,就不写推算公式了。

如果大家感兴趣,具体原理可以参见这篇:
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1142439/answer/1711732441

结论很简单,画幅面积越大,景深越浅,更容易虚化,反之则反。

摄影史上,有一个著名的F64小组,成员就有大名鼎鼎的安塞尔·亚当斯,为什么叫F64,因为那时候他们用的都是大

画幅相机,拍摄风景,想要拍摄景深很深的照片,只能尽量把光圈尽可能的缩小,缩到F64,来获得最为清晰的画面。

image.png

手机由于固定大光圈所丧失的景深,结果被本来是劣势的画幅面积扳回一点。

所以说有时候

小并不是一件坏事,关键的是你如何平衡。

那么实际表现如何,还是看看真实的场景。

说一下对比的方式:

11Ultra原生为5000万像素,普通照片模式下,四合一输出的是一张1200万像素的照片,A6400像素为2000万,所以统一使用LR将图片短边所为1800px。

声名一下,缩图的对比是有意义的,当前的图片分享90%都是通过社交网络,不管你的原图多么高清,社交网络的服务商都会给你进行缩图处理,不论是instagram ,facabook,微信,微博,qq,还是豆瓣知乎,都会进行这样的操作,不同的公司缩图算法可能不同,比如目前微信朋友圈的缩图短边大多是1080px,顺便吐槽一句,目前我用过的网络服务,最差的是知乎想法区的缩图算法。

另外,在说明一下,相机我用的是自动挡。

一些场景的对比1.日间,光照充足,明暗对比不算强烈image.png

为了方便大家观察,这是中心区域100%截图。

image.png

这是边缘区域100%截图。

image.png

你的第一感觉是左侧好,还是右侧好?

看不太清?行,400%的截图。

image.png

除去视角的差异,我说右边更好一些,大家没有什么意见吧?

Artboard Copy 2备份 32.png

看起来相机有点弱啊,色彩,锐度,甚至宽容度都不如手机拍的。

但是,我们把中心区域也放大400%呢?

image.png

你就会发现,手机照片的高光部分(鼻梁,肚子)的过渡比起相机来,涂抹感十分严重,不太自然。

但是问题在于,我就在朋友圈看个图,能把照片放大到400%观看么?就算微信提供了原图查看,而且给你了400%放大查看的功能,你会看么?这得是多真多真爱,和多恨的仇恨啊。

那么这局,结论就是,日间光照充足,室外,不算强烈的明暗对比,使用套头的相机在手机面前并没有多大优势,甚至还有可能落后。

实际上,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,别说大底的小米11Ultra,就算是几年前的小米6或者iPhone5,也不会落后太多。

2.日间,大光比

再来看一张。

这次我们就不放大对比了,我们看来一个直观的感受,宽容度,很明显,手机更占优势。

image.png

即使我对左图进行了常见的高光-100,阴影+100,会发现,亮部白云依旧丢失了很多细节,如下图所示。

image.png

可能有人会问了,你会不会摄影啊?

第一:前文已经说过,相机的照片拍摄在自动模式下;

第二:是的,我知道,使用数码相机,如果要保留高光细节,一般情况下需要「向左曝光」,但是这篇文章我们是为了给入门用户一个建议,在我看来,如果知道「向左或者向右曝光」或者「白加黑减」的用户,基本上是不会困惑到底是买手机还是买相机的。

为什么相机引以为傲的宽容度竟然连手机打不过? 

答案是:「猛虎也怕群狼」。相机照片单张的体质再好,也打不过人家多张照片的叠加。

这里就不得不提「双原生ISO Fusion」技术了,在小米10上首次搭载,当然11Ultra也不例外。

一张照片的快门和光圈是不能调整的,那么怎么改变他的曝光值呢,答案就是改ISO了,设置两套电路,对应不同的放大倍率,实时融合。

image.png

你可以这么理解,在同时拍摄了两张亮度不同的照片,一张保留暗部细节,一张保留亮部细节,然后实时的进行「像素级别」的HDR合成。

不仅表现在宽容度上,而且在弱光环境上也能够大放异彩,这可以说是手机摄影最值得称赞的进步之一。

p.s更多关于双原生ISO的介绍,可以看B站用户山东德州仪器厂的科普视频,讲解的十分到位和专业。

当然,相机也可以多张叠加,前期需要三脚架,后期需要电脑,操作麻烦不说,问题在于,这种多张叠加会有时间上的差异,碰到运动的物体就很不好办了。

其实最早这个技术是出现在松下相机上的,并没有普及,另外你如果是佳能的单反相机用户,可以试试魔灯这个固件,提供了类似的功能(DUAL ISO),就是后期有点麻烦。

WechatIMG469.jpeg

对了,多说一句,魔灯固件的可玩性相当高,陷阱对焦,感应快门,RAW视频等,各种各样的姿势,强烈推荐。

3.夜间,景观灯照明image.png

手机夜景模式,通过多帧合成,看起来直接把相机单张打的妈都不认识了。

但是这样真的好照片么,明亮,锐利的细节,虽然好看,但是在我看来,艳丽的有点过头了,以至于甚至有点假。

手机夜景模式也有可能演化成一种不理智的内卷,比谁更亮,比谁更锐,比谁更加的艳。

而不是真正思考,到底什么样才算是一张好照片。

这个内卷的情况已经在美颜相机上出现了,初期网红的脸是没有那么尖,也没有那么白的,为了吸引用户,一个比一个的参数调得狠,以至于现在,奔现翻车的帖子都比前几年多多了。

image.png

所以我很不喜欢当前的夜景模式。

啊,扯远了。

当你手机识别到夜景后,会自动开启夜景算法,想要不使用夜景算法,最简单的方式是切换成专业模式。

image.png

虽然是专业模式,但是我并没有调节什么参数,放大来看看细节表现。

image.png

手机有更好的亮度和噪点控制,原因其实很简单,手机借助防抖,可以用到更慢的快门,从而使用更低的ISO。

而入门的相机通常防抖能力堪忧,在保证安全快门之后,也只能拉ISO,幸好这是索尼的传感器,要是佳能的传家宝,估计会更惨不忍睹。

有人可能会说了,我相机可以用三脚架,稳定器啊,请回顾一下我们片头的前提。

就算不怕麻烦,很多地方是不让使用三脚架的,尤其是热门景区,还有一些商业项目,禁止专业拍摄,你知道保安是如何判断你是专业拍摄的么,就是看你用不用三脚架,比如三里屯。

所以,在手持拍摄夜景的场景下,手机也更占优。

手机上下限,相机的上限

认为手机照片不能和相机的作对比,还有一个常见的反驳观点。

就是,你一个已经过AI算法和机内后期的照片和我未经任何处理的照片,比个毛线啊。

对,没问题,相机的照片经过处理之后,上限肯定是要超越手机的。但是问题在于,又有多少人会后期呢,又有多少人具有还不错的的审美呢?

举一个有可能恰当的例子,你要吃面条充饥。

手机就是方便面,加入开水,盖上kinlde,等待三分钟即可。

image.png

相机就是面粉,给你了水,面粉,盐,各式各样的调料和灶具。

诚然,我们相信,有厨艺高超的人可以做出来各式各样好吃的面条,可以是油泼面,臊子面,biangbiang面,担担面。

image.png

但是,优秀的厨子不多。

很多人在第一步和面的时候,就陷入了水多加面,面多加水的困境。对应到到后期上,就是没有一点风格和规则,凭着性子随意拖动调色杆。

且不说人家方便面还有国家标准,工业认证,不同的厂商还推出了不同的口味。很多人花了忙活了大半天搞出来了一碗面,结果比方便面还难吃。

这是常态。

也就是说,对于没有多少后期经验的来说,使用相机,别说达到相机的上限了,就连手机的下限也打不到。

不过,这个问题的诡辩之处就在于,

我们都承认,大部分摄影爱好者的后期水平都不怎么的,但是每一个人都不想承认这个人就是他自己。

手机摄影最大的优势:人和市场

手机的市场要比相机大很大,自然会有更多的相关从从业的研发人员。

雷总也在发布会上说,相机部门都快1000人了。

这么多人,他们总得搞点什么出来吧,不然说不过去,也对不起自己领的那些工资,周报也没法写。

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现象,这十年间,相机其实没有多大的进步的,就算把快十年的的5D3拿来跟现在相机对比,也根本没有落后多少。

手机呢,别说十年前了,就跟三年前的手机对比,也是质的飞跃,什么超长焦,一亿像素,近乎一英寸的大底,微云台,每一项都是进步,相机这边呢,全画幅的销量之王,是索尼的A7M3,这是三年前的发布的机器啊。

原因之一就是,市场就那么大,厂商也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搞什么创新了。

手机这边呢,为了增加竞争力,厂商们不遗余力的加入各种花活,这个花活并不是贬义,甚至我认为这些花活有点实用。

我们来看一张图,使用小米11 Ultra自带的慢快门功能实现。

image.png

要用相机实现,有两种方式。

1.上三脚架,拍摄多张,后期在电脑上进行堆栈;

2.上三脚架,使用ND镜。

没有个小半天,你是搞不出来这样的一张图的。

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经常在旅游途中拍照留念。

举个典型例子,大雁塔广场,去过的同学都知道,这地不论什么时候,都是一堆人。

我这时候想好好拍一张玄奘的雕像,发个朋友圈留个影,不论是用多么贵的相机,多么优秀的镜头,拍出来的大概率是这样的,除了人还是人。

image.png

想避开人群,上三脚架搞慢门摄影,你信不信,你还没支起来就有管理人员让你收起来了,闹市区使用三脚架的安全隐患太大了。

无人机,虽然这块不是禁飞区,但是有干扰器,有可能就一键放飞,提控回家,况且还有保安分分钟过来劝止。

使用手机自带的人流穿梭效果,那么就是这样的,甚至还有一种时空恍惚之感。

IMG_20210426_201422.jpg

当然你可以来拍摄什么丝绢水流。

image.png

再比如月亮模式,使用五倍焦距拍摄,识别到月亮后,自动调节曝光,增强细节。

IMG_20210426_192647.jpg

如果你用相机拍摄月亮的话,亲,知道月光十六法则怎么背来么?

要拍出以上的效果,起码得找一个长焦头,而且需要拍两张后合成。

相机最大的优势之一:镜头群

现在的手机基本上也都多摄,超广角,广角,焦距不等的长焦,甚至还有什么微距之类凑数的。

但是相机这头,少年,你知道什么是力量吗?

image.png

这也就是我片头限定了,使用18~55,16~50这类套头跟11Ultra对比的原因。

我之前也有用过这类的镜头拍摄大量的照片,发现了一个现象,就是虽然这是个变焦镜头,但是用的最多的焦段是两头的焦段。因为这类镜头最大的特点就是「广角不够广,长焦不够长」,没办法,只能拧到两头拍摄了。

那不就跟手机的切换镜头差不多一个效果了么!

小米11Ultra这款手机到底如何

说点好的

上文已经说过,这手机在和入门级的相机搭配套头对比的话,在普通场景,普通用户的使用方式下,丝毫不落下风,单纯从画质上讲,得益于计算摄影,有可能是超越的。

由于是一英寸的主摄,即使不开启人像模式,适合拍一些小东西,自然的由光学原理带来的虚化。

IMG_20210426_151107.jpg

另外不得不说,不论是白平衡或者色调,色彩调整都很准,并没有部分手机过分艳丽的毛病。

IMG_20210426_151435.jpgIMG_20210426_152408.jpg

除了主摄之外,另外两颗镜头的表现,也属于上乘。先来说说广角。成像素质很不错,并不是来凑数的。

IMG_20210426_173527.jpg

不过有一点必须吐槽,即使是开启了超广角畸变矫正,画面中依旧能看到弯曲的线条。对于经常使用手机拍摄室内建筑的同学来说,这点很致命,如果你只是拍拍风景,人像大长腿之类的,问题不大。

虽然有些人感觉砍掉2x镜头有些可惜,但是我们觉着从出片的角度来说,这个焦距其实要不要无所谓,说没有原生的2x镜头,这个融合的2x镜头,实际使用下来,效果也不错,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。

5倍镜头是个惊喜,很稳,画质很棒,实用程度非常高,顺便吐槽一句,日常拍照真的没有必要拉倒120倍。

IMG_20210426_194102.jpg

视频方面。

为了测试视频的表现,拍了一个小短片。

由于时间紧凑,大概花了两三个小时随走随拍了一些素材,所以素材本身可能不是那么「精致」。 全程手持拍摄,原生相机,无其他任何附件和第三方APP。

小米11 Ultra手持拍摄 ×《需要找到一扇门》电影感vlog_哔哩哔哩 (゜-゜)つロ 干杯~-bilibili

支持8k,但是这个参数目前感觉实用性不太高,防抖,在4K 60下的表现很不错,如果你的步伐稳一点,其实是可以完全扔掉稳定器的。 

VID_20210426_143640.2021-04-27 17_17_45.gif

也支持HDR10。

如果你想通过电脑剪辑的话,那我强烈你别开启这个,开启以后就会使用H265的编码进行存储,卡顿就先不说,预览的色彩都有很大问题,你会怀疑,我这拍的是4K还是480P,十分影响剪辑工作的心情。

要想畅快的编辑,还是转代理吧。

一些感觉不爽的

说点别的,开启HDR10后,有一定的几率会发生色彩跳变(拍摄了120条视频,出现了2次这个状态),就是拍摄过程中,突然间由很艳丽的色彩变得灰灰的,后期查看的时候,这条素材也是灰的,应该是bug,希望尽快修复吧。

当识别到光线变暗时,会自动开启夜景模式,上文也提到了,夜景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「用力过猛」,除了色彩和细节不自然之外,整个画面看起来都十分的脏。

IMG_20210426_200535.jpg

而对于这种场景,其实正常的拍摄模式已经可以拍出不错的照片了。

IMG_20210426_200453.jpg

由于是自动打开夜景算法,你都没法关,唯一的方法是手动切换到专业模式。

自动识别模式没啥问题,起码给一个取消的功能啊,这块的交互希望还是改一下吧。

最后

多年以后,当雷总再次站在发布会上讲相机的时候,

准会想起他曾经在11u发布会上说的那四个字「拐点之战」。

image.png

拐点从来不是一个点,而不是一系列的铺垫和变化,就如同一战也不仅仅是因为一次刺杀。

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在使用11Ultra的这段时间里,有很多次出门,我都有把相机放下的冲动,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。

围绕着摄影的话题,人们总是争论不休,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,掏出自己的论据,结果却是谁都没能够说服对方。

但是这个辩论的过程还是有意义的,即使是自说自话,依旧有可以学习和采信的地方。

归根结底,不论是相机还是手机,还是拿来用来的。

突然想起来《神雕侠侣》中的一句话:

纵横江湖三十余载,杀尽仇寇,败尽英雄,天下更无敌手,无可柰何,惟隐居深谷,以雕为友。呜呼,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,诚寂寥难堪也。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,乃埋剑于斯。呜呼!群雄束手,长剑空利,不亦悲夫!

第一柄剑长四尺,锋利无比,剑下石片下写着:「凌厉刚猛,无坚不摧,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。」

第二片石片上没有剑,下面写着:「紫薇软剑,三十岁前所用,误伤义士不祥,悔恨无已,乃弃之深谷。」

剑魔独孤求败的第三把武器:「重剑无锋,大巧不工。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。」外表黑黝,剑身深黑之中隐隐透出红光,三尺多长,共重八八六十四斤,两边剑锋都是钝口,剑尖圆圆的似是个半球。

第四个阶段才是渐入化境,第四柄木剑,石片上文字道:「四十岁之后不滞于物,草木竹石均可为剑。自此精进,渐入无剑胜有剑之境。

不滞于物,草木竹石均可为剑。

相比于纠结与器材,倒不如专心「练剑」

以上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